笔迹触觉与心理

书名:笔迹触觉与心理解读笔迹线条主动触觉个性心理理论
作者:柏荣刚/马鹏程
译者:
ISBN:9787561096772
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1
格式:epub/mobi/azw3/pdf
页数:284
豆瓣评分: 8.9

书籍简介:

本书属于“笔迹学”和“个性心理学”范畴,是通过对笔迹分析人的个性心理等。 全书共分8章,分别阐述了笔迹分析原理、四种思维方式、笔迹学与特质学说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在IT领域的应用、笔迹感悟、笔迹与潜意识等。 ——————————— 本书通过研究“笔迹线条的触觉特征”入手,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较为详尽地解读笔迹触觉理论。笔迹触觉理论不仅对“笔迹学”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教育】:笔迹触觉理论为“教育和人力资源领域”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破解了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由于考试这种不完善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片面地追逐分数和学历,而忽略了人格的整体发展)。本书列举了多种从笔迹中易于观察的“能力”,便于老师和家长从能力成长的角度培养孩子,有助于孩子人格的整体平衡发展。 ———————————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方式,它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认识所有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但是按照传统的沟通方式,如观察、谈话、调查等,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与脑力成本。笔迹触觉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快速地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准确深入地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低成本地实现因材施教。 ——————————— 【心理学】:近年来,心理学对“教育和生活”指导不足。事实上,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内容和观点,缺乏整体性的理论。笔迹触觉理论具有完整和系统的人格模型,它能够广泛地解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连接心理学中许多互相孤立的研究成果。在“笔迹—人格空间”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联结更密切。并且,这种联结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运算。 ——————————— 【潜意识】:自弗洛伊德时代以来,人们常以为潜意识是“梦和被压抑的性欲”等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在笔迹触觉理论里,“潜意识”的定义包括了“习惯化的行为——性格”。通过笔迹,我们可以同时得到这三种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客观的社会评价”(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沉浸在主观的“自我评价”之中)。当潜意识层面的信息进入意识之后,我们就能有意识地修正与完善自己的性格,开启仅属于个人的“知行合一”之旅。

作者简介:

【马鹏程个人简介】

马鹏程,男,1974年生,辽宁沈阳人,师从笔迹触觉理论创始人徐庆元先生,曾在多家报刊媒体上发表多篇笔迹学方面的文章。

———————————

【马鹏程笔迹学著作】

1. 马鹏程. 笔迹与心迹的感悟——探索字如其人的真谛[M]. 白山出版社,2003.

2. 马鹏程主编. 汉 字笔迹心理学——笔迹心理分析技术与应用[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06.

3. 卢江虹,马鹏程. 五角星趣味练字[M]. 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

【柏荣刚个人简介】

柏荣刚,男,1980年生,辽宁辽阳人,本科和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讲师。2010年起向马鹏程学习笔迹触觉理论,一直致力于计算机与笔迹学交叉学科的研究。

书友短评:

@ 相延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笔迹学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定量测量,数学模型,心理规律可解释。转146页的一段话~有研究者曾试图将社会科学实现自然科学化,多以失败告终。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为社会现象(如人格等),具有主观性、特殊性、模糊性和偶然性,因此经常使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很少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人类简史》一书中说:“牛顿告诉我们,大自然这本书所用的书写语言是数学。某些章节可以总结成某个明确的方程式。也有些学者想仿照牛顿,将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整理成简单的公式,却发现这些领域实在太复杂,不可能依样画葫芦。” @ 豆友215961525 对于想通过笔迹来了解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非常容易入门,对于深入学习分析笔迹触觉也是非常有益的。作者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用现在大多数笔迹分析爱好者不具备的计算机的科学性角度,客观的反应出笔迹中的些微的差异。对于提高笔迹分析水平,理解人性,绝对有非常大的助益。以厚积薄发来形容,名至实归。 @ Dazs 写得很用心的一本书。书中绝大多数图片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性格却五彩纷呈,仅这一点就要花不少功夫。所有图片都是原始尺寸叠加放大尺寸,兼顾了原貌与细节。多处配有计算机笔迹图像,有助于深入的理解笔迹中的三维力。大量案例纵横交错,互相联系,逻辑严密,共同构建了一个笔迹人格空间的大网。终于体会到前言所述,当走入这座有着无数宝藏的笔迹学的殿堂,真是令人惊叹! @ 立夏 读过一些笔迹学的书,这本书有几个特点:有系统理论,能论证和证伪。对于一些经常接触不同的人,需要快速了解人的性格的职业,还是挺有帮助的。

自 序 1
前 言 2
第1章 初识笔迹触觉理论 1
1.1 绪论
1.1.1 笔迹学简介与发展现状
1.1.2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贡献
1.1.3 常见问题解答
1.2 笔迹线条的触觉特征
1.2.1 什么是“笔迹线条的触觉特征”
1.2.2 比较笔迹特征稳定性的实验
1.2.3 如何选择稳定的笔迹样本
第2章 笔迹触觉理论的空间模型 13
2.1 “笔迹—人格空间”模型
2.1.1 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2.1.2 N个笔迹变量的定义
2.1.3 N维笔迹空间的概念
2.1.4 变量间的独立性——没有歧义的推理
2.2 状态类变量——性格的基调
2.2.1 第1个变量:平均压力
2.2.2 第2个变量:平均速度
2.2.3 五种典型的线条——从一维到二维空间扩展
2.3 刚柔分析法——递进式推理个性
2.4 连续变量与等级变量
2.4.1 人工判别采用等级变量的原因
2.4.2 等级变量可能引入的思维误区
2.5 统一类变量——性格的整合程度
2.5.1 第3个变量:稳定
2.5.2 第4个变量:过渡
2.5.3 第5个变量:转折
2.6 时间类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6.1 第6个变量:头尾
2.6.2 第7个变量:阶段变化
2.7 空间类变量——丰富的性格色彩
2.7.1 第8个变量:反差
2.7.2 第9个变量:量比
2.7.3 第10个变量:内外
2.8 综合案例
2.9 降低推理复杂度的方法
第3章 笔迹触觉理论的思维方式 129
3.1 概述
3.1.1 同一线条的多种心理含义
3.1.2 多种线条的同一心理含义
3.1.3 笔迹与个性心理的相关性
3.2 阴阳思维与刚柔思维
3.2.1 抽象与具体
3.2.2 相联与对立
3.2.3 刚柔相济——把握教育的尺度
3.3 整体思维
3.3.1 整体思维与拆分思维——系统论与还原论
3.3.2 东、西方科学思维在笔迹学中的融合
第4章 笔迹触觉理论与特质学说 147
4.1 特质学说的概述
4.1.1 特质学说的历史和发展
4.1.2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和大五人格理论
4.1.3 特质学说的主要观点
4.2 笔迹触觉理论与特质学说的比较
4.2.1 笔迹触觉理论和特质学说的相同点
4.2.2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分布不均匀”的差异
4.2.3 “意识参与”的差异
4.2.4 “变量独立性的含义”的差异
4.3 笔迹触觉理论的信度与效度
4.3.1 信度
4.3.2 效度
4.3.3 提高效度——模糊语言的精确化
第5章 笔迹触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65
5.1 人才评价机制的束缚与转变
5.1.1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5.1.2 不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考试
5.1.3 更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笔迹分析
5.2 从笔迹中评价能力
5.2.1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
5.2.2 解析八种能力
5.2.3 注意力
5.2.4 逻辑思维能力
5.2.5 速度
5.2.6 应变与变通能力
5.2.7 心理承受能力
5.2.8 人际融合能力
5.2.9 感知力
5.2.10 创造力
5.3 从笔迹中提高能力
5.3.1 练字的标准字体——楷体
5.3.2 五角星练字——提高书写能力
5.3.3 珊瑚画训练——提高注意力
5.3.4 笔迹档案——记录心理成长轨迹
5.3.5 笔迹主动触觉训练——新鲜的触觉体验
第6章 计算机笔迹分析 225
6.1 手写板采集笔迹的实验
6.1.1 书写动作的力学分析
6.1.2 处理手写板采集的笔迹数据
6.1.3 验证笔迹变量的独立性
6.2 计算机笔迹分析的技术方案
6.2.1 计算机识别笔迹变量
6.2.2 计算机推理个性特征
6.3 笔迹学与第四次工业革命
6.3.1 笔迹学与IT技术融合——新的行业
6.3.2 笔迹学与劳动力转移——新的职业
第7章 笔迹感悟 237
7.1 用潜意识分析笔迹的境界——笔迹学与翻译学
7.2 锻炼笔迹分析思维的方法——无处不在的触觉
第8章 笔迹案例 241
8.1 本章阅读方法——循序渐进的学习
8.2 笔迹解析——39个详细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270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水迹类型人格理论
附录3 徐庆元笔迹学活动简介
附录4 各章“笔迹变量—特征值”汇总
附录5 笔迹学诗词
· · · · · ·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好书天下 » 笔迹触觉与心理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

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添加微信公众号:“好书天下”获取书籍